Fw:选择就是放弃 自由就是枷锁

by 魏武挥
我很少看电视,更少看《CCTV 1》。出差在外,半夜闲来无聊便打开电视。正好在播放王利芬做的《我们》(CCTV1),几句话我便被吸引了过去。
这一期的《我们》的主题是“聚焦80后”,节目组找了40、50、60、70和80不同代际的人在演播场现场对话。李想还是一贯的那么“骄傲”,而冯仑依然是那么风趣有哲理。不过,他们对话的一些东西,的确让我感悟良多。
事实上,我以前从来不认为80后有什么特殊的问题。今天的80后,大致是20到30岁之间的一代人,我一直认为,所谓80后的问题,不过是20-30岁的人问题。换而言之,今天社会上所批判的80后的问题,其实当年70后也有,60后也有,50后同样不例外。与其说20-30岁的人有问题,不如说我们患了遗忘症:其实,当年,我们也是这样的。
不过,看完节目之后,我忽然意识到,我的这个观点的确是错的,80后的确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问题,那就是选择。
我好像是国家包分配的最后一批大学生,当时(95年),应该是双轨制的。我至今记得学校的铁律:4月1日之前自己未找到工作的,便由学校统一分配。也就是说,无论工作如何,至少我这样的一个大学生,是全无失业之忧的,所差的,无非就是工作好坏罢了。
比起我的表哥而言(他是93年的本科毕业生),我似乎多了一些工作机会选择的权利。因为他由于不满国家的最终分配结果,只能做一个选择:自主失业。但是,对于我后面的学弟学妹而言,他们则有更多的选择。因为如果我找不到工作(一份需要有派遣单敲章的工作,实质上就是中大型国营企业或者大型民营企业),国家还是会把我统一分配到某个地方去,比如说新疆。而他们则可以有放弃被统一分配而去小单位的选择。
80后应该是第一代面临完全自主选择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重大变化。
虽然我不是很喜欢李想这个人,但他有一个逻辑我特别同意。为什么那么多80后的人看上去不负责任?李想的逻辑是,他们从小就是被父母包办一切选择。既然选择是别人做的,那我为什么要负责任?长期下来,很多人便养成了“不负责任”的习惯。
当80后踏出校门之后,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自主选择。虽然有些学生的父母可以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工作,但我有理由相信,大多数父母并没有什么太多的能力。于是,一切需要他们选择,换一种说法,他们在22岁的时候,就得为自己负上全盘的责任。
于是,在父母眼里,他们是那么得不听话。
当学生们一步踏入社会之后,他们的压力也陡然增大。因为其实他们并没有选择过什么,忽然被抛入一个完全竞争(从实力到关系)的社会,又怎能不焦虑?社会的节奏如此之快,生存压力如此之大,又有几个,还能平心静气地看待父母们曾经被国家包办一切的情境而对自己所发出的疑问?
我以为,这大概就是问题所在了。一个甚少做选择的一代,和一个几乎要自己做全盘选择的一代,矛盾,是必然的。正如冯仑先生说,80以前的代际,90%的人生活在体制内,80以后的代际,90%的人生活在体制外。
而我,70后,其实这一代的问题更严重。只是他们以30多岁的年龄和经历,也许更含蓄一点罢。
因为他们曾经在体制内活过(比如我在邮电干了5年),也在体制外奋斗过(我先后经历3家公司破产)。到了今天,当我面临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选择时,
我犹豫再三。
我以前以为是自己的优柔寡断谨小慎微的天性造成,但今天,我则认为,那只是一方面。因为我真得知道,体制内能给你什么而不能给你什么,体制外又能给你什么也会剥夺你什么。
冯仑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逻辑是早就知道的,但句式特别完美,我抄录成我的blog的副标题。那就是:
选择就是放弃,自由就是枷锁。

留言